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文化理論專題討論
Seminar on Cultural Theory 
開課學期
111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臺灣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蘇碩斌 
課號
TwLit7112 
課程識別碼
145 M106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教室:臺文所會議室.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依循思想史研讀20世紀在西方開展、具有左派內涵的文化理論思潮。「文化」一詞隨著現代社會的發達而趨複雜,確如Raymond Williams所稱是「當代最複雜的兩三個詞彙之一」。人類歷史上,文化至少有過「高尚的精神修養」、「精緻的藝術作品」及「獨特的生活方式」三種社會期待;所以,文化一直被期待是拯救庸俗人間的藥方──然而,待拯救的庸俗為何?藥方如何才見效?不同的文化理論、有不同的設定、也驅動不同的實踐。
本課程的文化理論,特指接受馬克思早期批判異化困境思想、但又不滿馬克思後來「存在狀況決定意識」命題的幾個思想流派,主要包括:德國法蘭克福學派、英國伯明罕文化研究學派,以及符號學底蘊的法國後結構理論群。
期能這些渴望「以文化解放人類」的理論助益同學思考:經濟革命是唯一的處方?何以文化才能開展力量、解放人類? 

課程目標
1. 能利用文化理論掌握文學及社會學的交錯、
2. 能掌握文化理論思考現代及後現代的脈絡、
3. 能落實文化理論企圖解放人類社會的初衷。 
課程要求
1. 參與課程:各周均應事先閱讀指定教材、並參與小組及全體討論。
2. 輪值導讀:第4周起輪值導讀教材,導讀人應製作大綱並做口頭報告。
3. 期中作業:第4-17各周選取至少一篇教材撰寫「摘要」、「研究聯想」及「延伸書目」。
4. 期末作業:撰寫字數至少8,000字之書面報告,須運用理論進行概念操作或研究提案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6-9小時。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各周約須研讀英文教材50-70頁及中文教材若干,另於課堂上指派、發給。 
參考書目
Agree, Ben. 1991 "Critical Theory, Poststructuralism, Postmodernism: Their Sociological Relevance,"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.1991:17, pp. 105-131.
Agree, Ben. 1992. Cultural Studies as Critical Theory. London: The Falmer Press.
Highmore, Ben. 周群英譯,1998/2002《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》。臺北:韋伯文化。
Smith, Philip. 林宗德譯,1998/2002《文化理論面貌導讀》。臺北:韋伯文化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參與、討論及導讀 
35% 
 
2. 
期中作業 
30% 
 
3. 
期末作業 
35% 
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以錄音輔助, 以錄影輔助,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書面報告取代口頭報告, 口頭報告取代書面報告,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
考試形式
書面(口頭)報告取代考試, 考試取代書面(口頭)報告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0  課程說明 
第2週
2/27  放假 
第3週
3/06  文化理論的社會學脈絡 
第4週
3/13  Frankfurt School及文化工業批判 
第5週
3/20  Benjamin論藝術與大眾 
第6週
3/27  伯明罕學派的文化研究 
第7週
4/03  放假 
第8週
4/10  Geertz的符號式文化詮釋人類學  
第9週
4/17  Saussure及Barthes的符號學 
第10週
4/24  Bourdieu 的場域與象徵資本鬥爭論 
第11週
5/01  Foucault的知識與權力之論述分析 
第12週
5/08  Lefebvre與Debord的日常生活論 
第13週
5/15  Budrillard and Vattimo論後現代文化 
第14週
5/22  de Certeau與Scott論弱者與抵抗 
第15週
5/29  Mauss與Bataille論禮物與犧牲 
第16週
6/05  Bakhtin論節慶與重生